|
在東北黑土區腹地,吉林市豐滿區前二道鄉興家村,吉林市水土保持科學實驗站靜臥于二道水庫西側,南接興家甸河源頭區,是東北黑土區水土保持監測、科研的重要基地。 這座始建于1983年的水土保持科學實驗站正在悄然經歷一場深刻的蛻變與升級。它以“引智增效”為引擎,攜手水利科研國家隊——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共同擘畫一幅助力黑土地保護科技創新、守護“耕地中的大熊貓”的宏偉藍圖。
根基深厚:一座實驗站的傳承與使命 上世紀80年代,吉林市水土保持科學實驗站經吉林省水利廳和吉林市水利局批準建立,由吉林市水土保持委員會辦公室負責管理。建站之初,便致力水土流失數據監測和水土保持試驗研究,是全省水土保持科研網絡的關鍵陣地之一,近四十年來,積累了豐富的野外觀測數據和實踐應用經驗。 “從最初的簡易觀測點到如今的自動化監測站,我們積累了豐富的黑土區水土流失定位監測一手數據。”吉林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科技處處長何心欣慰的說。 “十四五”以來,在省水利廳的大力支持下,吉林市水土保持工作駛入快車道。作為全省18個水土保持監測站點之一,吉林市水土保持科學實驗站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其所在的興家甸小流域,屬松花江流域一級支流溫德河的支流源頭區,地處東北漫川漫崗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其區位代表性和典型性,使其成為研究黑土地水土流失規律和機理、探索水土流失防治技術的天然實驗場。
項目筑基: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提供堅實平臺 轉型升級的契機,源于一項重大工程的實施。“2023年12月,省水利廳批復了興家甸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實施方案。這項總投資1895萬元的工程,凝聚了中央、省、市三級資金支持,現已完成建設。工程包括239座石籠谷坊、2萬余平方米生態護坡、2處涵管橋、13處混凝土矩形槽等基礎設施,以及補植水土保持林10066株、封禁治理803.49公頃等生態修復措施。”何心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創新應用多種生態節地型侵蝕溝治理新技術和新材料,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漫步小流域,石籠谷坊鎖住溝壑,柳樁護岸抽出新綠,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讓昔日跑土跑肥的坡耕地變成保土保水的高產田。 更為重要的是,該工程將水源保護、面源污染防控、綠色產業開發、人居環境改善和美麗鄉村建設有機融合,打造成為“山上林果茂盛、山谷稻花芳香、河水奔流清澈、人居環境優美、山水林田湖草共生”的和諧宜居型生態清潔小流域。不僅顯著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更為后續的科研監測和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的基礎條件。
引智聚力:攜手國家級科研機構共謀發展 “有鳳來儀,非梧不棲”。有了堅實的硬件基礎,吉林市水利局將目光投向了更高層次的“軟件”升級——“引智增效”。 2024年初,在省水利廳推動下,吉林市水利局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泥沙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意向,共同打造東北黑土區首個水利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科技創新是推動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依托。吉林市水土保持科學實驗站積累了豐富的野外觀測數據、具有先進的自動化監測設施和儀器設備。未來雙方將深入合作、科學規劃、創新發展,圍繞黑土地水土流失觀測、土壤侵蝕防控和流域系統治理等,加強研究攻關,促進成果轉化,致力于聯合打造立足吉林、輻射東北的國家級野外研究基地,為黑土地保護注入強大‘智慧引擎’。”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室主任殷哲說。 省級主管部門亦對此寄予厚望。省水土保持局一級主任科員仝如強表示,省水利廳秉持創建科研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理念,依托現有站點和項目,搭建“產學研用”全鏈條深度融合平臺,通過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泥沙研究所的合作,吸引高端人才和創新資源匯聚,深入開展理論與技術研究,為東北黑土區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科技支撐,真正達到“引智增效”的目的。
吉林市水土保持科學實驗站的升級藍圖已然清晰。它不僅僅是監測設施、治理成效與水美環境的展示窗口,更將成為貫通“產學研用”全鏈條的技術創新高地。 如今,實驗站新增的4個徑流小區已開始運行,30米科普長廊成為學習技術的“田間課堂”,18個宣傳牌豎立在田間地頭。這些設施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基礎設施,更是當地老百姓了解水土保持知識的窗口。未來,這里將打造理論創新、技術應用、人才培育的一體化平臺,推動黑土地保護利用提檔升級。 黑土無言,科技有聲。黑土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吉林市正以興家甸小流域建設為支點,以水土保持科學實驗站升級為抓手,以與國家級科研院所合作為杠桿,奮力撬動一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國家級野外科研創新平臺的誕生。隨著科研合作的深入,這座老站也必將煥發新顏,為黑土區新時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提供吉林樣板,持續為端牢“中國飯碗”注入堅實的科技力量。 |
技術支持:迅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