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龍井,山巒疊翠,碧水潺潺。 走進龍井市良田百世運動假日園區,海蘭江支流清澈見底,兩岸生態護坡上紫穗槐隨風搖曳,游客在親水步道愜意漫步,村民在朝鮮族特色民宿熱情迎客。 這個曾因水土流失困擾發展的白興東小流域,如今已是集生態保護、科普教育、休閑旅游于一體的國家級4A景區。而這一蝶變,省水利廳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省水利廳立足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科學決策、系統謀劃,指導龍井市將該流域確定為“清潔型小流域”治理項目,統籌推進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與區域發展融合,為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
“水土保持+”引領 撬動企業力量共建 在“生態立市”戰略引領下,龍井市勇于探索,在白興東小流域綜合治理示范區創新實施“水土保持+”模式,成功走出一條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互促共進的新路徑。這一過程中,龍井市注重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有效撬動當地企業資本與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龍井匯升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正是其中積極參與并發揮重要作用的典型代表。 政府先行,夯實生態基底。龍井市水利局投入專項資金537.72萬元,為小流域治理奠定了堅實的工程基礎。長達2031米的生態護岸工程構成了示范區的“骨架”,摒棄傳統硬質化做法,融入植物谷坊、生態堰、人工濕地等多項生態智慧型設施。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全世民介紹,這些設施共同構成一個科學的水土保持系統:植物谷坊有效減緩水流、攔截泥沙;生態堰利于調節水位、增強水體自凈能力;人工濕地則如同天然的過濾器,顯著提升區域水質。治理后的河道實現了“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蝶變,也為后續產業發展創造了優質的生態環境。 優良的生態環境吸引了當地企業,龍井匯升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園區運營主體,積極投身于水土保持的深化和運營維護工作中。園區以白興東小流域綜合治理為生態基底,積極探索“水土保持+”發展模式,成功將水土治理與產業運營相結合,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生態與文旅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該公司累計投入資金544萬元,精準用于關鍵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提升。其中包括建設七座水系沉淀池及1500米雨水收集毛石排水溝。“這些沉淀池能有效攔截泥沙,經過三級沉淀后,出水水質可穩定達標。毛石排水溝則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將山坡雨水有序導流至沉淀池,既防止了坡面水土流失,又為區域綠化灌溉儲備了水源,實現了水資源的集約循環利用。”全世民解釋,企業的資金注入和精細化運營,使得水土保持工程的效益得以延續和放大。 協同創新,打造共贏景觀。在邊坡治理方面,更是體現了“水土保持+”與企業發展需求的完美結合。運營方龍井匯升公司投入284萬元,采用格賓石籠技術進行防護——用本地卵石填充金屬網箱為坡面披上堅固“鎧甲”,同時在石籠間隙科學栽種金娃娃萱草、百日草等觀賞植被。高達95%以上的植被成活率,使得原本單調的邊坡化身為絢麗的花海。這種“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的模式,既穩固了山體、有效防治了地質災害,又形成了一條靚麗的生態景觀帶,顯著提升了區域的整體環境品質和旅游吸引力,為企業未來的文旅產業發展積累了核心資源。
依托景區建設 規劃打造科技示范園區 龍井市良田百世景區,作為集現代農業、生態體驗與朝鮮族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示范園區,正成為“生態立市”戰略下的創新實踐標桿。 景區整體構建出“一帶、兩園”的功能布局。海蘭江支流生態景觀帶作為生態主軸貫穿全域,連接起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和生態度假園兩大核心區域。 依托白興東小流域綜合治理示范區,省水利廳根據景區主導功能進行規劃,通過“生態 + 運動 + 文旅”融合模式,規劃分為“三區”: 水土保持科普宣教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核心示范區、生態旅游觀光區,良田百世園區形成“一帶、兩園、三區”空間格局。 園區聚焦科技示范與水土保持科普,通過智能溫室、無土栽培等科技手段,向游客和農戶展示節水控蝕的現代農業技術。依托園區超過90%的森林覆蓋率,以“體育+文旅”和“民俗+文旅”為主題,將格賓石籠護坡、雨水回用設施等水土措施融入景觀設計,使生態保護成為可體驗、可感知的游覽內容。 如今園區三區聯動,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日益凸顯。“2023年園區游客34.4萬人,旅游總收入1029萬元;2024年游客增至45萬人,收入達1700萬元。”良田百世景區管理人員陸璐自豪地說,“這充分說明,良好生態環境就是吸引力,水土保持為園區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好生態就是最好的旅游資本。”
產業融合 釋放生態經濟紅利 園區的建設發展,為當地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讓周邊群眾共享生態發展成果。 園區為周邊東明村等村落提供近200個就業崗位,涵蓋種植養護、旅游服務等領域。61歲的村民高世偉在園區工作多年,“這個季節主要修剪樹木、清理草坪,在家門口上班,一天150元,一年8個月能賺3萬多元,這樣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像他這樣在園區就業的村民,人均年增收超2萬元。 園區還通過技能培訓提升村民就業創業能力。2021年,王德勝來到這里,每月工資3500元。“每年春耕完,利用農閑時間打工,在這里不僅學了種植技術,還增加了家庭收入。”像王德勝這樣的村民還有很多,他們逐漸成為懂技術、愛生態的新型農民。 生態效益持續釋放,讓“延龍圖新區”核心旅游生態度假區名片愈發閃亮。景區獲評國家A級旅游景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五星級示范園區等稱號。周邊發展起多家民宿和采摘園,形成“景區 + 農戶”模式,讓更多人享受生態旅游紅利。 站在園區觀景臺遠眺,500公頃區域內,青山環抱綠水,場館點綴其間。全世民感慨:“小流域治理治的是水土,聚的是民心,興的是產業。”從水土流失治理到生態價值轉化,從單一防護到多元融合,白興東生態清潔小流域的實踐證明:水土保持不僅是生態工程,更是富民工程;小流域治理既能守護綠水青山,更能孕育金山銀山。 夕陽西下,海蘭江泛起粼粼波光,倒映著岸邊綠樹紅花,回蕩著游客歡聲笑語。這幅生態與發展共生共榮的畫卷,正在龍井大地徐徐展開,書寫著新時代“兩山”理念轉化的生動篇章。 |
技術支持:迅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