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長春國際汽車公園永春河畔,一群志愿者正在清理河道。他們中有退休教師、企業員工、大學生,還有跟著父母來的小朋友。這支由200余人組成的志愿服務隊,是吉林省“關愛山川河流 建設幸福河湖”志愿服務活動的一個縮影,更是新時代“民間河長”“河小青”“企業河長”等愛河護河志愿力量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吉林省創新河湖治理模式,激活“社會力量”展現治水新維度,讓“民間河長”從連接政府與民眾的“橋梁”,進化成為驅動社會協同共治的強勁“引擎”;從政府管理的“補充力量”成長為河湖治理的“生力軍”。這些來自民間的守護者,正用腳步丈量河岸,用雙手守護清波,為構建“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幸福河湖注入源源不斷的民間動力。
從“旁觀者”到“主人翁”的角色蛻變 過去,河湖保護多是政府部門的“獨角戲”;如今,普通群眾正從“旁觀者”轉變為“主人翁”。 理論的嬗變需要實踐的支撐。白山市,這座地處長白山腹地、肩負東北亞生態安全屏障重任的城市,為“民間河長”如何從“橋梁”演化為“引擎”提供了一個生動而深刻的樣本。在這里,保護青山綠水已成為全民共識,130萬白山兒女中,涌現出眾多心系江河、情注碧水的愛心人士。白山市公益志愿者協會會長孫明艷,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愛我白山熱土,爭當護河衛士”——這是孫明艷的莊嚴承諾,更是她十多年如一日執著堅守的寫照。 對她而言,守護家鄉的江河,已從一份承諾升華為一種生命的態度:“與江河相伴,我愿用生命守護碧水;當綠水泛波、魚翔淺底時,大地上就會流淌著最美的詩,我心中就涌動最悠揚的歌。”自2015年起,她帶領志愿者團隊的足跡遍布了白山市的山山水水、溝溝岔岔,摸清了以鴨綠江最大一級支流渾江為代表的“一江”以及紅土崖河、青溝子河等“十河”的詳細分布。
讓她印象深刻的是那次庫倉溝河清理行動:清晨六點,大雨傾盆,河水泛起惡臭,在眾人猶豫之際,孫明艷第一個踏進河中徒手清理垃圾。那次行動,她們清理出六大箱垃圾。事后多日,孫明艷仍感覺手上有揮之不去的異味,甚至不敢下廚做飯。這種身先士卒的擔當,極大地感染和帶動了身邊的志愿者。 孫明艷深知,“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眾人‘劃槳’,才能讓保護江河的‘巨艦’揚帆遠航。”為此,她廣泛開展宣傳,利用廣播、展板深入社區公園,組織萬人簽名活動,倡導公民成為環保的宣傳者、實踐者和監督者。 在她的感召下,協會從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如今擁有六個分會、五個部門、2000余名志愿者的大型團隊,累計開展公益活動上千次,參與人次過萬。那抹鮮艷的“志愿紅”,已成為白山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如今,在吉林大地上,企業員工、學校師生、社區群眾等各行各業的志愿者組成了一支支河湖保護的強大力量。他們巡查河道、清理垃圾、宣傳環保知識,用點滴行動匯聚成保護河湖的宏大力量。
從“單打獨斗”到“協同作戰”的機制創新 “社會力量參與治水”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制度保障和創新機制的支撐。 在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河長辦與中國一汽聯合發起“綠動力”企業聯盟,將環保理念融入生產全過程。長春汽開區管委會副主任盛新春介紹,從2022年原創《河長之歌》、設立宣傳陣地,到今年開展幸福河湖聯創活動,他們不斷探索社會力量參與治理的新路徑。 在全省各地,“河小青”青年志愿者以青春之名守護綠水青山;社區群眾、學校師生、退休干部等紛紛加入,形成了多元參與的治理新格局。 今年9月,吉林省“關愛山川河流 建設幸福河湖”志愿服務活動在永春河畔啟動。200余名志愿者組成10支服務隊莊嚴宣誓。志愿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受益者,也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倡導者和引領者。長春汽車職業技術大學團委書記蘇崇剛代表志愿者發出倡議:“讓我們爭做幸福河湖的倡導者、守護者、監督者和志愿者,從節約一滴水、撿起一件垃圾做起,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河流湖泊,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水資源。”
啟動儀式后,志愿者們立即投入行動:清理河岸垃圾、宣傳環保知識。“我要爭做幸福河湖的倡導者、守護者、監督者和實踐者,從小事做起,不能辜負這份清澈。”中小學生志愿者王柯瀚說。 白山市堅持黨建引領,將河長制與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度融合。該市通過設立黨員先鋒崗、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形成“黨組織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治理格局。今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專項資金230萬元,動員黨員干部、保潔人員及志愿者7792人次,清理河道1143.96公里。 機制的創新讓民間力量得以有效整合。隨著河湖長制在白山市全面推行,孫明艷和她的團隊對照《白山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相關工作,將志愿服務精準聚焦于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的核心任務,創新提出了“守護一江十河”志愿服務專項行動。他們構建起覆蓋市、區“一江十河”的志愿服務體系,招募義務河長、巡河員、監督員,組建了11支志愿服務隊,建立了常態化的清理、巡河、勸導和監督機制。他們甚至創建了由志愿者全程負責管護的“志愿者示范河流”,這無疑是白山乃至更廣范圍內河湖保護的一項創新實踐。隨著治理成效顯現,集中清理頻次逐步減少,工作重點轉向精細化管護,曾經的“難題河”庫倉溝河如今已被列為生態優美“樣板河”。
從“水清岸綠”到“人水和諧”的價值升華 從吉林省河長制辦公室獲悉,民間河長正在實現從“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轉變。他們開展水質快速檢測、記錄生態數據、建立河流健康檔案,為科學治理提供第一手資料。這些細致入微的工作,使民間河長成為專業治理力量的重要補充。 傍晚時分,永春河在夕陽下泛起粼粼波光。志愿者們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但他們的使命遠未結束。對于這些民間河長而言,每一次巡河、每一次清理、每一次宣傳,都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實踐。 在這幅人水和諧的新畫卷上,每一個民間河長都是不可或缺的畫筆。他們用責任與熱愛,描繪著綠水青山的美好未來,詮釋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刻內涵。 “永春河流經我們轄區,日常工作中,我們會定期巡河、清理沿岸垃圾,同時積極與企業、周邊居民聯動,發放河湖保護宣傳手冊。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為轄區居民營造一個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活環境,用實際行動助力幸福河湖建設。”長春汽開區富民街道西昌社區基層河長陳萍介紹。
“我們清理的不僅是河道垃圾,更是在播種生態文明的種子。”陳萍的話道出了愛河護河的深層意義。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河湖治理正從政府的“獨角戲”變成全民的“大合唱”。 目前,吉林省愛水護水正在成為社會新風尚。孩子們在作文中描寫志愿活動,社區居民在茶余飯后討論河道治理,企業將參與河湖保護納入社會責任報告。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正是河湖治理最珍貴的成果。 更令人欣喜的是,民間河長制度催生了一種新型的水文化。在白山市,志愿者清理后的河岸成為居民散步、健身的首選地;在長春市,通過“分段管護+定期巡查”機制,群眾環保意識顯著提升。來往市民感慨:“現在誰往河里扔垃圾,鄰居們都會提醒,大家的環保意識強多了。” 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參與,從單一治理到多元共治,吉林激活“社會力量”展現治水新維度。當千千萬萬個“民間引擎”被啟動,當守護河湖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當制度優勢與群眾智慧相結合,吉林正譜寫出一曲動聽的人水和諧新樂章。 |
技術支持:迅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