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剛剛落幕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博覽會備受矚目的“強農論壇”上,一位來自基層的“女牛倌”吸引了參會代表的目光。作為論壇中唯一一位基層代表,吉林省樺甸市金牛牧業的負責人潘淑紅,深情講述了“樺牛”品牌三十年的砥礪奮進之路,分享了其立足科技、標準與聯農帶戶,鑄就品牌金名片的成功經驗。 科技破局,讓品牌有“硬核實力”。二十多年前,樺甸的養牛人守著本地黃牛犯愁:牛兒耐粗飼卻長得慢,牛肉賣不上價,沒有品牌,鄉親們養牛只能賺“辛苦錢”。那時潘淑紅就明白,沒有科技托底,品牌就是“空中樓閣”。2000年前后,她拉著長江學者呂文發教授團隊一起干,開啟以延邊牛為母本、西門塔爾和安格斯為父本的三元雜交選育,形成了今天“樺牛”的品種基礎。慢慢地,“樺牛”又裝上了“智慧大腦”,引進了智能化管理系統、糞污資源化利用系統,建可視化信息平臺,這一場“科技長征”下來,每頭牛平均增重300斤,肌內脂肪沉積率提高20個百分點,每頭牛的飼養成本降低30%以上,養殖效益翻了兩倍多!科技的內核撐起了“樺牛”的品質根基,“樺牛”的品質,是用科技一天天“雕”出來的。
標準筑基,讓品牌有“信任底氣”。有了好品質如何讓消費者認可,信任就得靠標準來背書。這些年,“樺牛”牽頭搭起了覆蓋“養殖-屠宰-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養殖端,牛兒吃的是“優質牧草+精細谷物飼料”,喝的是長白山泉水,牛舍溫濕度都有定數;屠宰端,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少一步都不行;加工端,每塊牛肉都能追溯到哪個牛舍、哪批飼料;銷售端,冷鏈配送+無憂售后,讓消費者收到安心。靠著這套“近乎嚴苛”的標準,樺甸金牛牧業拿下了“國家畜禽標準化示范場”“首批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等國字號招牌。“樺牛”2022年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樺甸黃牛肉”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定、入選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標準的鏈條撐起了“樺牛”的信任根基,消費者的口碑,是用標準一點點“焊”出來的。 聯農帶戶,讓品牌有“民生溫度”。“品牌強農”,最終要“強”在農戶的口袋里。潘淑紅在發言中特別感謝了吉林省優越的肉牛產業政策環境。這些年,政府支持“樺牛”探索“龍頭企業+協會+聯合體+村集體+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多元合作模式,搞訂單養殖、保底收購,讓農戶養牛“有底氣”。搞技術培訓、教育幫扶,讓農戶養牛“有本事”。搞產業分紅、利益共享,讓農戶養牛“有賺頭”。截至目前,“樺牛”已經帶動1.5萬余戶農戶加入養殖體系,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6000多人,戶均年增收超過3萬元以上。聯農帶戶的模式撐起了“樺牛”的民生根基,品牌的底色,是用幫扶一筆筆“繪”出來的。 在發言中,潘淑紅特別提到:吉林省有發展肉牛產業的沃土,正在大力實施“千萬頭肉牛工程”,我們企業也是政策的受益者。去年肉牛行業遇“寒冬”,市場價格下跌,不少企業犯了難,“樺牛”靠著政府的72.24萬元獎補資金、吉林農信1500萬元“信用+肉牛活體抵押”貸款,不僅穩住了1.8億元產值,更保住了域內33萬頭肉牛的養殖量,讓鄉親們不用為“賣牛難”“養牛虧”發愁,公用品牌的推廣、政府牽頭的產銷對接也讓“樺牛”走上了產業發展的快車道。 發言最后,潘淑紅滿懷激情地說,農業是慢產業,品牌是慢工程。只要扎穩黑土地,把品質做扎實、把品牌做響亮、把鄉親帶起來,就一定能成為鄉村振興的“金名片”、聯農帶富的“樺牛”“金牛”! |
技術支持:迅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