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組織開展吉米金穗“五大經典”領航行動,吉林省金裕米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崔玉清,深耕稻米加工行業40余載,憑借精益求精的工藝、嚴苛的品質把控,獲評“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
深耕40載守初心 入選“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為崔玉清的職業生涯增添了亮麗的一筆。“感謝省糧儲局給予我這項榮譽,這不僅是對我的肯定,更是一種鞭策,我將繼續努力,讓每一粒大米都成為千家萬戶餐桌上的安心美味。”雖已年過六旬,但崔玉清聲音鏗鏘有力,正如他對糧食產業的熱愛,充滿勃勃生機。 崔玉清大學學的是糧食貯藏專業,1984年畢業后開始從事糧油食品檢驗、倉儲、加工、烘干等工作,和糧食打了一輩子交道,感情深厚。“當年,我們專業有70名學生,如今依然留在這個行業的并不多。”崔玉清告訴記者。 始終如一地堅守,飽含著崔玉清對糧食行業的熱忱,也是他深耕該領域40多年的不竭動力。 風雨兼程,初心不改,崔玉清在工作中始終充滿熱情。大米生產工序環環相扣,一不小心就會出現問題。在崔玉清專業嚴謹的把關下,生產工序順利進行,大米產品品質優良,暢銷市場。
品質制米有“糧”心 脫殼、篩選、烘干、精米加工、分裝……走進金裕米業的大米加工車間,各環節緊鑼密鼓地進行著,顆顆稻谷變成了瑩白清香的大米。 崔玉清正在生產線上檢驗今年的新米,厚厚的一摞材料上,記錄著密密麻麻的各類數值。“我們按照國家糧油質量標準,嚴格質量檢測,新米各項指標達到標準才能出廠銷售。作為制米人,我們必須為消費者負責。”崔玉清的話擲地有聲。 作為吉林省金裕米業有限公司的總工程師,崔玉清負責質量管理、品控等工作,每天的工作十分繁忙。盡管已經62歲,但他仍與一線工人一起,成天圍著機器打轉,全程參與制米工序,事必躬親。 好稻制好米,好米煮好飯。多年來,崔玉清不斷研究推廣稻米新品種,建立綠色有機種植標準,通過流轉土地和訂單農業的模式,種植綠色無公害稻米,為大米生產加工奠定了優質的原料基礎,真正實現“產得出、產得優”。在儲糧環節,他推動應用高標準儲備倉庫,使用22℃以下的低溫儲存技術。“這樣可以確保原料稻米的新鮮品質。”崔玉清和團隊采用先進工藝,不斷優化制米流程,堅持“適度加工”原則,保證大米營養不流失、口感更醇香。“在最終的分裝環節,使用真空包裝技術,可以立刻鎖鮮,讓優質大米走進千家萬戶。”
科學研究具匠心 作為一名“糧”工巧匠,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時,崔玉清沒有止步于做“中國飯碗”的守護者,而是以敢為人先的魄力開啟了科研之旅。 為了提高產品檢驗效率,崔玉清獨具匠心,于2009年10月研制了KH-09 型糧食檢驗快速烘干器,獲實用新型專利,在中儲糧東北三省一區收儲企業及其他糧食企業推廣使用。該設備設計科學、結構合理、方便快捷,性能達到國家標準要求,填補了國內糧食檢驗儀器的空白。 “當時,為了研究這個烘干器,我和團隊查閱了大量資料,在浩渺的文獻和案例中抽絲剝繭,尋找靈感。”崔玉清說,他們堅持邊制作邊驗證,確保烘干器的效能。 崔玉清干勁十足,2010年10月又主持設計、研制了XHC-II型農戶科學儲糧倉,不僅成本低且儲糧安全,減損效果良好。 這兩項科研項目均達到國家先進水平,解決了糧食檢驗、倉儲行業重要技術設備問題,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匠心堅守,精益求精,一切努力換來的是市場的認可與肯定。崔玉清以初心、“糧”心和匠心,助推金裕米業生產的“吉裕”牌大米暢銷全國,被杭州G20峰會組委會評為指定用米,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榮獲首批“中國好糧油”產品稱號,入選吉林大米十大特優企業等。如今,企業生產的大米產品正借助“吉林大米”公用品牌東風,成為越來越多百姓餐桌的主食首選。 編輯:遲瑞冰 初審:張立蘊 復審:韓鐵英 終審:曹夢南 |
技術支持:迅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