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9日夜間起,一場強降雨“鎖定”吉林,東南部地區雨勢尤為猛烈截至21日11時,全省平均降水量已達15.1毫米,32個站點過程雨量突破100毫米,111站次出現短時強降水,最大小時雨強64.7毫米。集安橫路更是出現216.2毫米的暴雨。 高位部署 織密防汛減災“責任網” 入汛以來,吉林省天氣氣候呈現“降水不均、極端多發、高溫顯著、流域風險疊加”等特征,汛情嚴峻,四大特點敲響防汛警鐘。為保障汛期安全,7月18日,省氣象局召開汛期氣象服務再動員部署會議,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汛救災和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國氣象局、吉林省委、省政府關于防汛工作的要求,全面做好防汛各項服務,吹響迎戰強降雨的集結號,深入分析研判當前氣象防災減災形勢。各級氣象部門聞令即動,迅速進入臨“戰”狀態,嚴陣以待打好這場強降雨防御主動仗。 精準預報 下好預警聯動“先手棋” 這場預料之中的強降雨,是我省氣象部門迎戰大范圍強降雨早預警、強聯動、快響應的實戰縮影。早在強降雨醞釀之初,精準的決策服務信息已直抵指揮中樞。17日下午,題為《19-22日東南部有大到暴雨 注意防范暴雨洪澇等災害》《7月19-22日松遼流域北部和南部有明顯降水》的兩份重要氣象報告傳達至政府及相關部門,為防汛部署贏得寶貴“提前量”。過程開始后,省領導高度重視,要求有關部門充分做好應急預案,研究進一步精準預警到河流區域。決策服務信息第一時間傳遞最新雨情和預報,氣象信息先后6次獲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成為防汛救災的科學“指揮棒”。 全省各級氣象部門共發布氣象預警信號70條,省級、市級、縣級層層聯動。閃信叫應、全網發布“綠色通道”直達公眾54896人次;臨災預警“叫應”服務10輪次,叫應服務對象超300人。 聯動響應 筑牢防災減災“共同體” 19日13時,隨著雨勢逐漸加強,省氣象局果斷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暴雨)Ⅳ級應急響應,實行24小時領導帶班和應急值守制度。通化、白山、長白山等降水主要落區緊隨其后,相繼進入應急響應狀態,一張嚴密的應急響應網絡迅速鋪開。 部門協同是打贏防汛硬仗的關鍵。省防辦依據氣象信息,密集發送氣象專報4份、風險提示4份,精準調度遼源、吉林、通化、白山、延邊、長白山等地,重點防范強對流及其引發的洪澇、山洪、地質災害。當前降水仍在繼續,通化南部、白山北部和西部、長白山保護區等地21日午后還將出現大雨,部分地方有暴雨。集安市氣象臺7月21日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啟動防汛三級應急響應,集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隊緊急對存在較高風險的路段實施交通管制。 人民至上 守護生命安全“堅實堤” 為保障民生安全,專業氣象服務精準護航重點行業,全方位保障電力、水利、交通等部門暢行。自16日起,省氣象服務中心逐日滾動為沈陽鐵路局開展天氣聯合會商,精準研判暴雨集中時段和關鍵影響路段。駐場電力氣象服務滾動更新天氣實況與預報,支撐電力部門發布《吉林省電網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提示》《吉林電網暴雨強對流地質災害氣象預測專報》,為電網安全運行提供堅實保障。同時針對豐滿水庫、松江河水庫等重點水利設施進行跟進式、全流程的面雨量預報服務,保障水域防洪應急安全。 為保障氣象數據傳輸穩定,集安市氣象局緊急對域內41個區域站開展全方位巡檢維護,完成所有站點雨量筒計數翻斗精密標定檢測、升級數據傳輸系統軟硬件設施,并對站點探測環境進行全面清理,以確保氣象監測網絡穩定運行,數據傳輸及時準確。 科普發聲 傳遞風雨中的“定心丸” 及時、權威的信息發布和科普宣傳,是穩定社會預期、引導科學避險的重要一環。18日,省氣象局在動員部署的同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公眾傳遞強降雨信息及防范要點。新媒體矩陣持續發力,《暴雨警報拉響!暴雨四日“包場”東南部 嚴防洪澇》《頭伏迎暴雨,一場強降雨正在醞釀中》等文章在央視新聞、吉祥新聞、吉林日報等主流媒體平臺廣泛傳播,有效擴大預警信息和防災知識的覆蓋面,為公眾撐起信息“安全傘”。 雨幕如織,汛情如令。從精準預報到滾動預警,從應急響應到全網叫應,從部門聯動到科普發聲,全省氣象工作者正以專業與擔當,24小時堅守在風雨前線。那監測屏幕上跳動的數據、預警平臺發出的每一條信息、聯合會商中的每一條建議,都是這個汛期里,氣象人守護吉林安瀾最堅定的誓言和行動。 初審:侯春強 復審:韓鐵英 終審:曹夢南 |
技術支持:迅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