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黑土地上一片忙碌。伊通滿族自治縣的田野里,黃澄澄的玉米稈挺直了腰桿,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收割機的轟鳴聲奏響了豐收的樂章。望著滿倉的糧食,河源鎮種糧大戶老李臉上笑開了花:“今年又是好年景!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這產量看著就喜人!” 老李的喜悅,是伊通今秋最真實的寫照。今年,該縣糧食生產迎來“開門紅”,預計總產量將達到創紀錄的24億斤。這份沉甸甸的豐收答卷,背后是伊通縣扎實推進農業農村工作、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端牢“飯碗”底氣足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如何把飯碗端得更牢?伊通的答案是:向高標準農田要產量,向農業科技要效益。 “地好了,莊稼才能長得好。”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指著眼前成方連片的農田介紹,全縣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43.58萬畝,“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抗災能力強了,產量自然就上去了。” 科技的力量同樣不容小覷。今年,伊通依托中央單產提升項目,為農民優選了24個高產優質品種,推廣了14項主推技術。 機械化為豐收按下了“快進鍵”。全縣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高達92.7%,從種到收,幾乎全程機械化。科技與土地的深度融合,預計為全縣帶來糧食增產萬噸以上、農民增收2200萬元的可觀效益。
“三鏈”協同,好糧賣上好價錢 豐收不僅要“收得到”,更要“賣得好”。伊通圍繞一顆糧食從田間到餐桌的旅程,做足了“鏈”上文章。 供應鏈上抓品質。 縣里整合優勢農產品資源,扶持壯大特色基地,“伊通大米”“靠山紅船鮮食玉米”等品牌越來越響,從源頭確保了產品“硬實力”。 運輸鏈上保暢通。 完善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早上摘的菜,下午就能送到城里的超市,新鮮度有保障,價格也上去了。”一位合作社負責人感慨道。 銷售鏈上拓市場。 搭上電商快車,伊通的農產品銷得更遠。各大電商平臺上,“伊通特產”專區人氣漸旺,過去“養在深閨”的優質農產品,如今通過網絡走向全國,實實在在地鼓了農民的錢袋子。
特色產業“多點開花”,農民增收路子寬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在穩住糧食生產的同時,伊通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形成“多條腿走路”的共富格局。 棚膜經濟生機勃勃,全縣棚膜園藝特產業總產值達11億元;畜牧業規模持續擴大,豬、牛、羊、禽、鹿養殖量穩步增長;漁業發展勢頭強勁,產值增速位列四平市第二。 如今,大櫻桃、平歐榛子等特色產業已形成規模化產業鏈,年產值分別達2400萬元和5700萬元,成為帶動就業、促進增收的“新引擎”。
和美鄉村,留住幸福鄉愁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伊通以“十百千萬”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為抓手,讓農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走進伊通的一些村落,干凈整潔的村道、分類處理的垃圾箱、精心打理的小花園,構成了一幅宜居的鄉村畫卷。全縣實現了垃圾“日產日清”,覆蓋率達100%,累計清理農村生活垃圾4.03萬噸。村民們也自發投工投勞,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麗家園。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方面,伊通同樣不松懈。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機制,今年新識別監測對象223戶431人,并發放小額信貸,安排銜接資金實施項目,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改革活水,澆灌集體“致富田” 農村綜合改革是激活內生動力關鍵一招。伊通探索構建的“1+9+N”“三資”管理制度體系,讓村里的“錢袋子”更透明,也讓村民分享了發展紅利。 通過全面清查,全縣摸清了集體家底:資金1.8億元、資產9.67億元。盤活這些資源,通過規范發包等方式,去年實現資源發包收入4907.96萬元,并向集體成員分紅1881.51萬元,惠及185個村。 豐收,是汗水澆灌的碩果,更是奮斗的新起點。在這片希望的黑土地上,伊通正以穩健的步伐,在產業融合、富民強村的振興大道上穩步前行,書寫著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精彩篇章。 |
技術支持:迅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