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的秋風拂過梨樹縣,掀起層層金浪。在金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田埂上,理事長宋鐵印掰下一穗沉甸甸的玉米,“瞧,這棒玉米分量很足,今年是個豐收年!”他咧嘴一笑,眼角漾開細密的皺紋。 宋鐵印從一個耕種七八公頃地的普通農民,到掌舵流轉八十多公頃土地的合作社理事長,再到如今精耕四十七公頃,并成功開辟養殖新路徑的實踐者,他用近十年的探索,在黑土地上演繹著一套獨特的“加減法”,算清了一本關乎土地、收成與未來的“精細賬”。
做加法:從合伙到合作,規模化的初探 2016年,是宋鐵印事業的一個分水嶺。之前,他和許多農戶一樣,守著家里的七八公頃地“單打獨斗”。但骨子里那股不甘于現狀的勁頭,讓他看到了土地流轉和合作經營的力量。“一開始是跟人合伙種,后來覺得不行,要干就得正規化,成立合作社,把大家的力量擰成一股繩。” 合作社成立后,他大膽地做起了“加法”。土地流轉面積一路攀升,最高時達到八十多公頃。拖拉機、收割機等大型農機具開進了田間地頭,統一的種子、化肥、種植標準取代了以往的“各家各法”。實現了從春種到秋收的全程機械化。“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一個人照看幾十公頃地,在過去想都不敢想。”宋鐵印站在齊刷刷的玉米地前,語氣中充滿了自豪。這道“加法”,加的是規模,是效率,更是現代農業的底氣。
做減法:理性的收縮與產業的轉換 然而,市場的風雨和管理的復雜性,很快讓宋鐵印意識到,規模并非越大越好。高昂的流轉成本、波動的糧食價格、協調眾多社員的精力消耗……“攤子鋪得太大,心里反而不踏實。”經過深思熟慮,他果斷開始了“減法”,將土地面積穩定在當前的47公頃。這不是退縮,而是在狂熱擴張后的一次理性回歸與戰略聚焦。 與此同時,他在產業上做著更為艱難的“加減法”。曾經,種植蔬菜是他的“心頭好”,“當時一公頃芹菜能賺好幾萬,效益非常誘人。”但黑土地的輪作規律給了他嚴峻的限制:“像芹菜這類作物,種過一次,這塊地八到十年內都不能再種。”面對這道無解的難題,他忍痛割愛,為蔬菜種植按下了暫停鍵。 減去了蔬菜,加什么?他的目光投向了循環農業。2019年,宋鐵印迎來了第一批生豬,他選擇從“二次育肥”做起,步步為營。如今,年出欄300頭的養豬場,與他的玉米地形成了完美的閉環。“我們自己種的玉米做飼料,成本低了;豬糞經過處理就是最好的有機肥,反哺土地。這叫‘自產自銷’,心里有底!”這道產業上的“加減法”,減去的是資源約束的無奈,加上的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心中的“算法”:合作社的未來與家庭的期許 無論是土地的“加減”還是產業的“轉換”,宋鐵印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算法”。這套算法的核心,不僅是經濟效益,更是人與地的和諧、家與業的傳承。 作為理事長,宋鐵印算的不只是經濟賬,更是“人心賬”。他深知,相比“土地托管”,老鄉們更信得過實實在在的流轉,不用操心地里莊稼,心里才踏實。他不急于求成,而是用合作社統一的機械化耕種和看得見的效益,慢慢凝聚共識。 2022年,他自己的小家庭也正式掛牌成為家庭農場。合作社是“大家”,帶領鄉親們探索規模化;家庭農場是“小家”,維系著六口人的生計與傳承。“大家”與“小家”并行,成了他在現實中最穩妥的算法。 談及未來,宋鐵印坦言挑戰依舊:社員老齡化、專業管理人才缺乏、成員對社保的渴望,都是他必須面對的課題。但他眼神堅定,宋鐵印看了看他的玉米地,又望了望遠處的豬舍,心里那本賬又翻過一頁。他相信,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未來的賬目里,規模、產值固然重要,但更核心的,是那份對自然的敬畏、對規律的遵循,以及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的初心。這筆大賬,他還要繼續算下去,并且要算得越來越好。 |
技術支持:迅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