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以來,臨江市以“撐傘護航”品牌活動為統領,深挖本地紅色資源“富礦”,創新教育形式,凝聚多方合力,探索出一條讓紅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的特色路徑,為新時代關心下一代工作注入了鮮活的“紅色動能”。 如何避免紅色教育陷入“我說你聽”的單向灌輸?臨江市關工委的答案是:搭建平臺,創新載體,讓孩子們從歷史的“旁觀者”變為主動的“講述者”和“體驗者”。 “沉浸式”實景課堂:在行走中感悟歷史厚重。依托吉林省首批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暨烈士陵園,以及遍布全市的紅色遺址網絡,臨江市關工委精心設計了多條研學路線。在“撐傘護航”活動框架下,組織青少年開展“清明祭掃英烈”“重走抗聯路”“探訪密營遺址”等沉浸式體驗活動。2025年清明節,結合“撐傘護航”主題,活動規模空前,光華中學、建國小學、外國語學校等上萬名師生徒步前往烈士陵園。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孩子們默哀、敬獻花籃、瞻仰紀念碑、參觀紀念館。更令人動容的是,邀請“五老”同志們在遺址現場、在紀念碑前,動情講述當年的戰斗故事。教育從娃娃抓起,幼兒園也創新開展了“知清明、憶清明、品清明、踏清明”主題活動。老師們用生動的故事、帶著孩子們做青團、畫彩蛋、放風箏,在寓教于樂中,將紅色文化的種子悄然播撒在幼小的心靈中。
“互動式”宣講舞臺:在講述中激發情感共鳴。改變傳統宣講模式,為青少年搭建主動參與的舞臺。臨江市關工委積極響應白山市關工委部署,精心組織策劃了“撐傘護航 佑我成長”青少年紅色故事演講會。活動自2025年初啟動,全市13個鄉鎮街和13個市直部門層層選拔。6月24日,來自全市25個基層關工委的26名優秀青少年選手齊聚臨江市老干部服務中心,選手們深情講述著從家鄉193處紅色遺址中挖掘出的感人故事:有楊靖宇將軍的運籌帷幄,有普通戰士的英勇無畏,有人民群眾的舍身支援……他們用稚嫩卻堅定的聲音,讓歷史書上的英雄人物變得鮮活立體,引發了現場評委和觀眾的強烈共鳴。同時,“五老”宣講進校園、進課堂已成為常態。關工委負責同志帶頭,多位經驗豐富的老同志深入學校,用帶著鄉音鄉情的語言,講述“四保臨江”等本地革命歷史。這些宣講生動感人,成為學校思政課的有力補充和升華,在全市營造了濃厚的“五老說臨江”氛圍。
“探索式”數字賦能:在嘗試中拓展傳播邊界。順應數字化趨勢,臨江市關工委積極探索運用新技術為紅色教育賦能。在現有的宣講和展示活動中,更多地引入PPT演示、播放珍貴歷史影像片段等方式,增強直觀性和吸引力。2025年5月,市關工委還專門組織了一次系統內的人工智能應用培訓會,提升工作人員運用新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同時,積極配合推廣白山市關工委“五老”參與拍攝的文獻片《標桿》,擴大紅色教育影響力。 初審:郭小宇 復審:韓鐵英 終審:曹夢南 |
技術支持:迅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