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色資源“活”起來
——臨江市賦能青少年成長紀實
|
2025年以來,臨江市以“撐傘護航”品牌活動為統領,深挖本地紅色資源“富礦”,創新教育形式,凝聚多方合力,探索出一條讓紅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的特色路徑,為新時代關心下一代工作注入了鮮活的“紅色動能”。 “紅色資源是臨江最獨特的優勢,也是最寶貴的育人財富。但由于歷史的原因,資源分散,藏在深閨,沒有很好發揮作用?!迸R江市關工委負責同志在介紹“撐傘護航”品牌初衷時坦言。為了讓紅色歷史不再塵封,臨江市關工委聯合市老區建設促進會(老促會)、黨史辦等部門,發起了一場系統性、搶救性的紅色資源挖掘與活化工程。 編撰“歷史教科書”,讓脈絡清晰可循。組織精干力量,一頭扎進檔案館、史料室,遍訪知情老人和老同志,深入事件發生地探訪,精心編寫完成了《東北抗聯在臨江大事記》。這部萬余字的寶貴資料,詳實記錄了從1934年楊靖宇將軍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進入臨江點燃抗日烽火,到1945年偽滿皇帝溥儀在臨江縣大栗子宣讀退位詔書這11年間,抗聯將士在臨江大地浴血奮戰的重大事件和經典戰例。城墻砬子會師、智取西南岔偽警所戰斗、奇襲吳家營等一個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被清晰還原,為青少年了解家鄉這段波瀾壯闊的革命史提供了權威、翔實、本土化的“活教材”。該書不僅成為各級關工委和學校開展紅色教育的基礎讀本,也為后續的遺址普查、精神提煉奠定了堅實的史料基礎。
繪制“紅色小人書”,讓歷史觸手可及。考慮到青少年的閱讀興趣和認知特點,臨江市關工委積極爭取財政支持24萬元,組織編寫了包括《抗日大刀會》《東北抗聯在臨江》在內的十本紅色主題連環畫冊。這些畫冊將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畫和簡潔明了的文字,將楊靖宇將軍雪夜突襲、松嶺伏擊戰等厚重的歷史事件和英雄事跡,轉化成孩子們看得懂、喜歡看的“口袋故事”。目前,這些連環畫冊已完成創作,正進行最后的修訂完善,將成為重要的地方紅色教育輔助讀物。
普查“遺址坐標網”,讓足跡有跡可循。紅色資源不僅存在于文字,更銘刻在臨江的山山水水。臨江市關工委以實施“撐傘護航”品牌活動為契機,在全市13個鄉鎮(街道)開展了拉網式的紅色遺址遺跡普查。經過細致甄別,首批梳理確認了193處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紅色遺跡。這些遺址分布廣泛:六道溝鎮的三打六道溝戰斗遺址、樺樹鎮的智取西南岔偽警所遺址、花山鎮的松嶺戰斗和慘案遺址、大栗子街道的抗美援朝浮橋和四方頂子抗聯密營遺址……為了將這些散落的“珍珠”標識出來、串聯起來,市關工委指導各鄉鎮街關工委,本著“花小錢辦大事”的原則,在遺址現場通過設立簡潔的石刻碑記、制作圖文并茂的展板說明等方式,低成本、高效率地建立起覆蓋全市的“紅色教育基地網絡”。一塊塊樸素的石碑,一幅幅清晰的展板,無聲地詮釋著發生在這里的崢嶸歲月,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直觀地觸摸歷史、感悟精神?;ㄉ芥傟P工委主任指著松嶺慘案遺址新設立的展板說:“投入不大,效果很好?,F在連放牛娃都知道,這片土地曾浸染過英雄的鮮血!” 提煉“精神譜系”,讓信仰薪火相傳。在挖掘史料和遺址的同時,臨江市關工委組織“五老”宣講團成員深入研究“東北抗聯精神”,在建黨節、抗戰勝利紀念日、清明節等重要節點,組織主題報告會、專題黨課深入闡釋。如6月27日,一場題為《四保臨江戰役:扭轉東北戰局的戰略防御經典》的報告在校園內引起強烈反響,報告深刻剖析了戰役中蘊含的堅定信念、深沉家國情懷、不屈奮斗意志和敢于勝利的豪情,并闡明其與偉大建黨精神的一脈相承。通過這種系統性的梳理與闡釋,抽象的紅色精神變得具體可感,成為滋養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源頭活水。 初審:郭小宇 復審:韓鐵英 終審:曹夢南 |
技術支持:迅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