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白山市江源區,一場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的“護苗”行動正蓬勃開展,為青少年的成長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力量,有力地筑牢了江源文化陣地。 江源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如傳統的松花石雕刻、陶塤燒制技藝、北沉香木雕等。當地文物部門和學校深入挖掘這些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將其與教育教學相結合。學校邀請木雕藝人走進課堂,為學生們展示如何將一塊普通的木材雕琢成精美的藝術品。藝人耐心地講解每一個雕刻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學生們全神貫注地聆聽,眼中充滿了好奇和渴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們不僅了解了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還增強了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為了讓青少年更深入地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江源區積極組織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活動。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節,設置多個體驗區域,讓學生們親身體驗傳統技藝的制作過程。在松花石拓印體驗區,同學們研磨提筆,一副副古樸的拓印作品躍然紙上。此外,還組織學生參加閱讀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書籍,分享交流心得體會即可獲贈“綠書簽”和精美正版書籍。這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在動手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熱愛。
在互聯網時代,江源區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傳播方式。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的短視頻,通過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進行推廣。視頻中展示江源區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制作過程和精彩瞬間,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的關注。同時,還開展全民親子閱讀、線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等活動,讓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傳承中來。 江源區注重培養青少年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傳承人才。在林業技師學院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課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納入校本課程體系。選拔有興趣、有潛力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學習和實踐機會。同時,鼓勵學生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進行創新創作。 江源區巧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護苗”的舉措,讓青少年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滋養下茁壯成長,也讓江源區的文化陣地更加堅固。 初審:郭小宇 復審:韓鐵英 終審:曹夢南 |
技術支持:迅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