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9日至10日,第三屆中國·白城蘇打鹽堿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田治理大安模式技術經驗交流會在大安市舉行。本屆交流會圍繞鹽堿地產品生產安全和鹽堿地治理的生態安全問題進行深度研討,從追求產量向追求質量轉變,進而推動鹽堿地產品生產實現“國家技術標準規范”的目標。在退水治理方面,廣泛征求與會專家和企業的意見,爭取早日拿出“大安方案”。這將為大安進一步做好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國家試點工作注入新動能。 中國工程院李玉院士作的《菌物在鹽堿地改良中的探索》主旨報告,從植物、動物和菌物循環角度闡述“三物”在鹽堿地治理中的作用,主題新穎。相關專家圍繞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實踐和堿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及產業化發展積極交流發言,并深入鹽堿地改良企業、綜合治理地塊等進行走訪,了解實際成效。
大安市自2022年獲批國家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以來,當地在省市各級部門、眾多專家團隊和企業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以水定地、集中連片、生態改良、良種自育和現代化生產經營“五位一體”的鹽堿地水田治理“大安模式”,探索了蘇打鹽堿地治理的技術路徑和經驗模式,尤其在中重度鹽堿地培育了從“0”到“1”的農業新質生產力。截至目前,累計實施整治項目27個,可新增耕地19.57萬畝,年增糧食產能2.35億斤,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稅增長和生態增值的多贏局面。 會場內,專家學者思想碰撞為鹽堿地改良注入智慧動能。會場外,大安以農文旅融合的方式將“堿地”成果進行展示。今年,大安首次將鹽堿地產品“推介、展銷、招商”一體化融入交流會之中。在大安嫩江灣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銅鏡廣場,市民游客可以邊欣賞文藝表演,邊品嘗、選購弱堿大米、鮮食玉米、小龍蝦、沙棘等特色農產品,共同見證科技賦能農業的成效。據了解,本次交流會實現鹽堿地產品簽約銷售額1.2億元。
近年來,大安匯聚了數十家國內鹽堿地治理頭部企業,各企業圍繞“鹽堿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開展深入研究的意愿強烈。大安實施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以來,始終秉承“政府主導、市場化實施”的原則。本次交流會,大安首次嘗試由“企業”辦會,把舞臺交給企業,走市場化模式,實現理論和市場的融合對接。 白城市將認真汲取各位專家和企業的寶貴經驗和建議,同時期待更多行業龍頭企業參與進來,與科研團隊加強緊密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攜手開創鹽堿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新局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初審:張立蘊 復審:韓鐵英 終審:曹夢南 |
技術支持:迅達科技